top of page
Writer's picture張路加

變化的中國與宣教的新挑戰

Updated: Nov 18, 2019

張路加


自1980年改革開放至今的22年中,中國社會發生了顯著的變化。特別是最近的十年,城市的建設、交通的改善、住房的興建、生活的提昇、媒體及資訊的發展等方面,都有了巨大的進步。當然,這種變化首先發生在沿海的城市及各省會所在地,再逐漸向內地及中小城市推進。

但中國更深層的變化,則是出現在人們的思想觀念、行為模式和社會文化層次方面。傳統中國人的思維方法和社會活動受到巨大的衝擊,連帶之下,基督福音在這片全世界最廣闊工場上的傳播,也面對了新的挑戰。本文擬用筆者手頭的一些資料,對中國社會的一些主要群體及其中重點問題的現狀加以剖析,從而試圖找出福音傳播的障礙和機會,並帶出對今日中國福音宣教的思考。

一、人口概況與群體特性

2000年11月1日中國進行了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,在此僅摘錄其中一些數據製成表格如下(註1)∶

綜合以上的數據,可發現中國人口方面有如下的變化∶

1. 人口增長率下降,相較於十年前下降了0.4%

2. 整體文化程度提高,粗文盲率比十年前下降9.16%

3. 老齡化程度加快,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的比率上升1.39%

4. 少數民族人口增加,比十年前增加0.37%

5. 家庭規模繼續縮小,由十年前的3.96人減為目前的3.44人

6. 都市化現象加快,十年間人口由鄉村往城市移動增加率達9.86%

1. 青少年群體

今天中國大陸的青少年群體是78年改革開放以後成長的一代,他們基本上都是「獨生子女」,備受家人的寵愛,生活條件相對較優越,「飯來張口、茶來伸手」常是他們的寫照。一般來說,他們受傳統的中國文化薰陶不多,也較少傳承中國歷史的沈重感和包袱;因著和外面世界頻繁的接觸及對電腦資訊的掌握,他們深受後現代思潮的影響,個人、功利、實際、冷酷等的特徵,在他們身上非常明顯。

1998年10月起,由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、北京師範大學、北京出版社等單位的專家組成的「中國中小學生學習與發展課題組」,在中國十個具代表性省市的10-18歲學生中,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。他們的研究表明,如今中小學生學習動機的個性化成份不斷增強,並且非常關注知識的功利價值,對將來職業的選擇也趨向非常的自我及功利。其調查數據如下表(註2)∶

另外,該項調查也表明,近1/5的學生和他們的家長缺乏審美情趣,即不會被美好的藝術作品所打動;同時,音樂、美術、思想政治、社會勞動、自然知識等學科,也被列為最不受歡迎的課程,而最受歡迎的課則分別為外語、電腦、數學、體育等。可見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想法更趨於實際及自我,理想主義成份正在急遽減弱。

在適婚年齡的青年群體中,有人形容當前流行的擇偶要求是「四員」化∶身份要是「官員」、身材要如「運動員」、收入要像「球員」、面貌要似「演員」。在人人崇尚「當官」的風氣之下,四川一學校中一個班上56名學生竟然人人都當了「官」,從班長、副班長、文體委員等,人人都有「頭銜」;另根據中國「搜狐」網所做的調查,北京青少年最愛光顧的八大場所依次為(註3)∶

1. 三里屯酒吧一條街

2. 各類異國餐館

3. 美國大使館簽證處

4. 北京小劇場

5. Starbucks咖啡店

6. 北京三聯書店

7. 滾石舞廳

8. 網絡聊天室

由此可發現,中國青少年群體正隨著普世的後現代潮流前進,追求自我中心、自我表達和解放,標新立異,把傳統思想和文化?在腦後。

2. 中產階級

通常他們淹沒在寫字樓、股市、車流、高級生活小區、信用卡族中,較難具體加以定義;他們並不太張揚,目前也還不明顯到足以引起整個社會的關注;公眾仍以白領階層、職業經理人或「小老闆」代稱。有報導認為,中國目前中產階級人數已達15.4%(註4)。他們的年平均收入為1.5-2萬元人民幣左右。在一般老百姓眼中,中產者是目前中國快速貧富兩極化中的贏家,他們主要勝在職業和物質。

這個群體的特點是務實,講求效率,對新知識、新科技嗅覺敏銳,頭腦靈活,擁有較高的學歷和較強的專業能力,不少人對西方世界非常了解,和海外有很深的聯繫,許多人甚至曾經留學海外,是所謂「海歸派」中的一員。他們和青少年群體不同,仍然懷有很強烈的國家民族意識,以及很強烈的使命感;他們也十分崇尚個人奮鬥和科學主義,對目前的成就及生活有一種滿足和陶醉,也因此造成他們的驕傲和清高,心靈方面的需要則被對物質的追求所掩蓋。

3. 婦女群體

2001年9月,由中國婦女聯合會(簡稱全國婦聯)和中國國家統計局聯合進行的「第二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」的全國性大型抽樣調查,結果表明,今日中國婦女的精神生活滿意度低於物質生活的滿意度,對社會地位的滿意度也低於在家庭生活中的滿意度。其中部份數據如下(註5)∶

這次調查也顯示,許多中國傳統的文化觀念在婦女群體中受到了空前的挑戰,許多新的觀念則帶著很強的流行思潮烙印∶

從以上數據可看出,婦女(尤其是在城市中)一方面對目前的物質生活基本滿意,另一方面卻有較強烈的精神生活需求;一方面對家庭地位基本滿意,另一方面對社會的參與、社會地位的提高、以及社會的認同也有更高的期待;而她們對中國文化中有關婚姻、家庭角色、婦女地位等傳統觀念不再認同,則顯示她們的個性愈趨自主、獨立。當前中國教會中大量出現的具活力的姊妹服事群、領袖群,或許也反映出今日中國婦女渴望更積極的參與社會。

4. 其他群體

因篇幅的限制,無法在此將中國的群體逐一分析。但有些群體近年來正在逐漸形成中,有其鮮明的特點,例如,在城市中出現的打工階層(來自農村城郊)、「下崗」人士、「外商」群體、全中國的老年人、殘障人士、由學生和專業人士所組成的「第三工場」等等。這些群體基本上都受到全球化、資訊化、後現代化思潮的衝擊和挑戰,也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「自我」、「功利」、「冷酷」等價值取向和特點。

二、中國社會的新問題和新挑戰

以下謹提出幾個較典型突出的問題和趨勢∶

1. 家庭問題

近十年來中國面對了一項非常巨大的挑戰,即是日益嚴重的家庭問題,包括離婚率的上升、婚外戀的普遍化、家庭暴力、親子問題、虐待和遺棄等等。統計數字表明,過去二十年間,中國各級法院審理的離婚案件平均每年遞增9.08%(註6),1999年全國辦理結婚登記共885.3萬對,離婚120.1萬對,即每7對人結婚,就有一對離婚(註7)。2000年的離婚數幾乎比10年前增加50%(註8)。造成離婚的原因之一,是人們對婚姻的態度越來越隨便,第三者介入及婚外戀、一夜情等情形日益嚴重。上海的一項「離婚原因」調查顯示,在70多種離婚原因中,婚外性行為高居榜首,且發生婚外戀的女性多於男性(註9)。相當一部份人對婚外戀、婚外性關係等的看法甚至持「可以理解」、「不必干涉」的態度,如下表所示(註10)∶

對一個人有「婚外情人」這件事的態度

對感情破裂的已婚者與他人發生性關係的看法

對婚外情的看法,年齡愈低者越認同,如下表所示(註11)∶

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胡康生不久前坦率承認,今日中國的婚姻家庭問題已經日趨嚴峻,他在法制講座中指出,中國有30%的家庭存在著家庭暴力,在離異家庭中,青少年犯罪比例達到40%以上,並且重婚納妾、「包二奶」、非法同居、婚外戀等現像呈上升勢頭,已開始挑戰法定的一夫一妻制度(註12)。

2. 訊息革命

中國的資訊業在這十年來有著長足的進步,各城市的大街小巷上到處能看到琳瑯滿目,五花八門的報刊、書籍、雜誌;電台、電視等媒體也較先前大為發展。以電台為例,除了中央和省一級的電台,地方、甚至民間企業的電台也開始紛紛出爐;電視台的節目數量增加很多。而在城市中影響最廣的還是網際網絡。據2001年9月在北京召開的「互聯網發展論壇」介紹,到2005年中國將擁有2億以上的「網民」,屆時北京訊息化的程度將達到∶全市寬頻帶骨幹網人口覆蓋率100%、有線電視家庭接通率90%、家用電腦普及率每百戶50臺、固定電話普及率70%、行動電話普及率77%、全市互聯網網民60%以上等等(註13);高度發展中的訊息革命正對中國社會產生著日漸深入和持久的影響。

除此以外,下崗失業問題、持續上升的社會犯罪問題、各階層的貪污腐敗問題、嚴重的生態環境污染問題、公共教育及社會福利保障制度的建立問題、以及少數民族問題等,都是當今中國所面對的巨大挑戰。

三、對今日中國福音宣教的思考

面對日益變化中的中國,我們的福音宣教工作也當相應的制訂出有效的策略,針對人心、社會、家庭各層面的急切需要,除繼續努力不懈的傳播基督救恩,宣揚福音使命,也當開始關注福音的文化使命及基督徒的社會關懷責任。茲提出以下數點的思考∶

1. 加強城市的宣教事工

多年來神在中國農村家庭教會中的奇妙作為是有目共睹的。隨著中國都市化的日益加快,大量的人口開始往城市移動,許多的「未得之民」群體在城市中出現,如上文提到的「第三工場」、下崗工人、外商人士等等,這些都是今後中國福音事工策略性的禾田。

2. 充分利用傳媒資源

中國大陸福音工場如此龐大和多樣化,大眾傳媒可說是傳播福音的最佳利器,而把握住受眾的需要,更是當務之急。海外基督教界當致力於以傳媒來服事中國的教會和信徒;我們不但需要加強具專業水平的錄音、錄影、攝影、製圖及數碼編輯、製作等硬體設備,更需建立一群既專業又委身的傳媒事奉工人隊伍。這些空中和網路上的宣教士、及「福音兵工廠」,能深入千家萬戶,產生福音第一線的巨大作用,這是基督徒個人及教會所難以作到的。

3. 掌握群體的需要、制訂相應的策略

中國13億百姓中,有各式各樣的群體 (People Groups) 和受眾 (Audience) ,他們的急切需要既有共同處,也有不同的部份,因此在傳福音時會有不同的「切入點」,這是需要我們認真思想並積極尋找的。我們當用各樣的智慧,將基督的救恩傳向我們的同胞。

4. 注重真理的位格化和信仰的生命化

因著信仰危機、信仰真空,今日中國人對真理仍存熾熱的追求之心,城市中許多學人、知識份子也較容易接受基督信仰,許多人甚至以「文化基督徒」、「精神基督徒」自居,但同時卻缺少對基督位格的真正認識,僅把基督信仰當作一套理論、教義,對三位一體、道成肉身的了解不深。其實,若不是在位格裡認識上帝,便等於沒有找到上帝,無法和之產生「生命」的關係。故此在福音傳播中,對真理位格化的論述和教導就顯得極為重要。另一個要點是信仰的生命化。中國的信徒目前很大的需要,是想了解基督信仰如何能在生命中落實,在實際生活的挑戰中實行出來。今日中國的大環境給予信徒很強烈的衝激,而基督信仰所要求的,不單是頭腦中的了解和認同,更是生活中的實踐和委身,甚至要我們付上沈重的代價。

5. 整全的宣教路線

在中國的宣教歷史中,基本上存在著兩條福音宣教的路線,即中上社會階層的宣教路線(以李提摩太為代表),和草根階層的宣教路線(以戴德生的內地會為代表);兩者在宣教內容上也各有所偏重∶前者多傾向福音的文化使命和社會關懷,後者則多側重福音使命和宣揚救恩。事實上,合乎聖經教導的整全宣教路線應當包含這兩部份∶基督信仰不但影響和改變個人,也能影響和改變社會;基督徒不但有福音使命,也有文化使命;不但基層百姓需要救恩,執政掌權者也同樣需要聽見福音;在強調基要信仰、福音核心的同時,也不應當忽視我們在社會關懷方面的責任。今日真正能對中國產生巨大影響的,是草根階層中的廣大基督徒群體的見證,再加上一些有影響力、在各領域中有傑出成就的基督徒之生命見證和範本 (Model) ,即所謂「面」、「點」結合的見證。唯有如此將歷史上的兩條宣教路線加以整合,才能產生最大的果效和影響,使福真正深入中國社會的各個階層中。

結論

十年來中國經歷了巨大的變化,其影響深入社會、家庭、個人的各個層面,也導致不少的問題和危機,但同時也給基督福音信仰的傳播預備了極佳的條件。筆者深切的感受到,向中國宣教的黃金時間和機會,正當此時!讓我們共同向神舉手∶主啊,恩待我中華百姓!願你的救恩和賜福,遍滿神州全地!


作者現為 The Sowers International中國事工部主任

註∶

1. 以上數據樣本取自中國大陸2000年11月1日進行之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 2. 孫雲曉等∶「你了解今天的中小學生嗎?」──中國教育信息網,教育現狀,2002/6/14 3. 搜狐黃頁∶北京青年愛去的「酷地兒」;2002/3/19 4. 「僑報週末」2002/6/2 5. 北京青年報∶我國婦女未公開的調查數據,2002/6/5 6. 中國新聞網,北京,2001/9/16 7. 「中國婦女報」,梁洪波文章,2000/9/15 8. 「僑報週末」A2版;2002/6/2 9. 「僑報週末」A2版;2002/6/2 10. 廖申白、孫春晨主編∶倫理新視點──轉型時期的社會倫理與道德,93頁 11. 廖申白、孫春晨主編∶倫理新視點──轉型時期的社會倫理與道德,94頁 12. 上海婚姻網∶重婚納妾和家庭暴力問題;2002/6/20 13. 中國經濟信息網∶中國信息化;2002/6/20

(發表於〈恩福〉雜誌2002.7號)

17 views0 comments

Recent Posts

See All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